當老齡化浪潮席卷城鄉,如何讓養老保障的陽光照進每個角落?瀘州農商銀行以創新金融之筆作答。7月1日,隨著黃艤支行首筆“社保養老貸”的落地,一張寫滿民生溫度的時代答卷在酒城大地徐徐展開。
在國家社會保障體系與地方經濟建設的交匯點上,瀘州農商銀行精準捕捉到困難群體“養老斷繳”的社會痛點。當傳統社保政策遭遇個體經濟困境,“社保養老貸”應運而生——這不僅是一款金融產品,更是一套打通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系統解決方案。黃艤支行的迅速響應成為關鍵落子:行長掛帥的政策解讀專班將制度文本轉化為實操指南,村社微信群里的政策圖解與田間地頭的走訪宣講,讓金融甘霖精準滴灌至最需要的土壤。
6月20日,客戶張先生(化名)的到訪揭開了創新實踐的序幕。新建住房掏空了積蓄,而11月將滿60歲的養老倒計時更如懸頂之劍。正當補繳希望即將被現實吞噬時,“社保養老貸”的政策曙光穿透陰霾。當婚姻證明缺失成為攔路虎,支行員工化身“民生聯絡員”,緊急對接民政部門補辦手續;當審批流程遭遇時間壁壘,綠色通道瞬間開啟。從6月20日申請到7月1日放款,這場僅耗時11天的“政銀服務接力賽”,不僅解開了張先生的養老心結,更驗證了制度設計的民生溫度。“這貸款救了我的養老命!”張先生的感慨道。
首筆貸款的象征意義遠超數字本身。黃艤支行的成功試點就是起點。支行行長表示,將深化三方面突破:一是構建“村級金融聯絡員”制度,讓政策宣傳從“廣覆蓋”走向“深滲透”;二是打通社保與信貸系統數據壁壘,實現“無感審批”;三是聯合鎮政府建立困難群體動態名錄,變被動受理為主動服務。這些舉措將共同織就一張更具韌性的民生保障網。
正如瀘州農商銀行負責人所言:“金融機構的社會價值,不僅在于創造利潤,更在于能否成為社會問題的解決者。我行要將‘社保養老貸’的一點星火行成燎原之勢,體現農商行人的責任擔當。我們不僅要在金融產品上創新,更要構建金融向善的力量以重塑民生保障的生態版圖。在老齡化與鄉村振興的交響曲中,我們要譜寫出創新實踐最動人的樂章。”
掃一掃手機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