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國養老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,養老機構融資難題卻如同一道枷鎖,制約著行業的進一步前行。齊魯銀行深耕本土市場,敏銳洞察養老機構的融資痛點,創新推出“養老易貸”產品,為破解養老機構融資困局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,更在閔善康養中心的賦能實踐中展現出顯著成效。
當前,我國養老機構普遍面臨著四大資金困局。其一,資產抵押能力薄弱,70%以上的機構依托老舊社區租賃場地或國家劃撥土地運營,傳統抵押模式難以滿足融資需求。其二,資金沉淀壓力顯著,預存政府購買服務保證金、疊加床位空置期成本,使得中小型機構平均流動資金缺口達200萬-500萬元。其三,補貼兌付周期長,民政局星級評定補貼與運營補貼實行年度結算制,機構墊付資金周期長,資金周轉率降低40%以上。其四,投資回收周期漫長,單床位初期投入約3萬-12萬元,受政策限價與市場競爭影響,投資回收期普遍超過5年。
與此同時,銀行業對養老產業也存在“三難”困境。風險評估難,缺乏針對養老機構的專屬評級模型,床位經營權等核心資產價值難以量化;產品適配難,標準化流動資金貸款與養老機構“旺季運營、淡季儲備”的周期特性脫節;貸后管理難,傳統貸后手段無法實時監控床位使用率、補貼發放等關鍵經營數據。
面對養老產業的融資困境,齊魯銀行創新設計“養老易貸”,構建起三維產品創新體系,實現了對傳統金融服務模式的突破。
在擔保方式上,傳統模式以不動產抵押為主,而“養老易貸”創新采用床位經營權質押,按長期照護協議金額50%~70%核定,有效盤活了非傳統資產,使融資覆蓋率提升60%。
在資金流動性方面,傳統的整貸整還模式被彈性還款機制取代,“養老易貸”根據養老機構“旺季運營、淡季儲備”的特點,實行旺季按入住率還款、淡季還息不還本,匹配了養老機構季節性運營特征,使資金成本降低25%。
在風險緩釋上,“養老易貸”改變了傳統單一擔保的模式,采用“政策性保險+政府補貼預兌付”組合增信,將風險覆蓋度從30%提升至80%。
此外,“養老易貸”還實行差異化定價策略,對照星級給予星級機構差異化利率優惠,為普惠養老項目配套財政貼息政策,最高可覆蓋50%利息,進一步減輕了養老機構的融資負擔。

閔善康養中心作為一家養老機構,曾面臨著發展瓶頸。每月養老用品采購額達30萬元,賬期僅30天,供應鏈資金壓力較大;同時,年度護理人員培訓預算100萬元,占同期收入10%,人才培訓投入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
齊魯銀行作為閔善康養中心的首家貸款行,根據其實際運營情況,多次調整授信方案,最終為其量身定制了融資方案:貸款金額500萬元,期限36個月,用途涵蓋養老用品采購、人才培訓、適老化改造;采用保證人擔保;還款安排為按月付息,按實際入住率(≥75%)等比例還款。這一定制化方案精準對接了企業的發展需求,為其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。
“養老易貸”的推出,在養老產業發展維度具有重要意義。它破解了普惠養老融資難題,加速了醫養結合落地,貸款支持用于醫療設備采購;還培育了智慧養老生態,鼓勵養老機構接入智能管理系統。
展望未來,齊魯銀行將持續優化“養老易貸”。計劃開發“養老產業供應鏈金融”子產品,打通從適老化改造到康復輔具的全鏈條融資;聯合保險、醫療、科技企業成立“山東養老金融聯盟”,形成產業協同效應。
齊魯銀行“養老易貸”通過金融產品與技術創新的深度融合,不僅有效破解了養老機構融資困局,更為區域性城商行服務銀發經濟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,對推動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示范價值,彰顯了齊魯銀行深耕本土、服務社會的責任與擔當。
掃一掃手機查看
上一篇:社保貸款能貸多少錢?怎樣辦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