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四川達州,一家專注于紡織科技創新的中小企業,正借助金融創新的力量,實現發展的加速跑。郵儲銀行達州市分行深入踐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,聚焦科技金融這篇“大文章”,創新推出“科創貸”產品,以企業的“科技創新力”為信用基石,有效破解了輕資產科創企業的融資難題,為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。
走進四川省銘圳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,嶄新的全自動紡織智能制造生產線正高速運轉。這條代表著行業先進水平的生產線,正是企業不久前用郵儲銀行達州市分行發放的500萬元“科創貸”資金引進的。然而,就在幾個月前,企業負責人還在為這筆關鍵的設備采購資金發愁。
成立于2018年的銘圳紡織科技,是達州市的高新技術企業,擁有多項核心專利,其產品廣泛應用于高端醫療、智能穿戴等領域。2024年,企業年產值突破8000萬元,發展勢頭良好。但輕資產運營的特性,使其在計劃擴大生產規模、采購新型智能設備時,遭遇了傳統融資模式的“門檻”——缺乏足夠的抵押物,500萬元的流動資金缺口一度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。
郵儲銀行達州市分行在主動摸排區域內高新科創企業融資需求時,通過“科創企業白名單”機制,精準捕捉到了銘圳紡織的困境。他們沒有拘泥于傳統的固定資產抵押思維,而是將目光投向了企業更寶貴的財富——科技創新能力。
“我們創新性地引入了‘技術流’評價模型,把企業的專利價值、科研團隊實力、技術成果轉化率等這些‘軟實力’,變成了實實在在的‘硬通貨’。”郵儲銀行達州市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道。
據了解,郵儲銀行‘技術流’評價模型于2024年正式上線,該科技創新模式先后在北京、上海、四川等地分行試行應用,主要貼合難以在傳統授信模式下授信的“高科技、重投入、快成長,輕資產”科技型企業,通過郵儲銀行搭建的“統一授信平臺”對其企業特點,著重考察企業知識產權、科研實力,創新成果等科技創新能力,以及產品核心競爭力等重要數據,挖掘成長能力和潛力較強的企業。這一評估體系的變革,是“科創貸”產品的核心。銀行不再僅僅盯著企業的廠房、土地,而是深入評估其技術的先進性和市場潛力,將企業的“技術信用”轉化為有效的“融資信用”。

基于這套創新的評價體系,郵儲銀行為銘圳紡織科技量身定制了純信用貸款方案,無需任何抵押擔保,就為企業核定了500萬元信用貸款額度,同時給予其較傳統貸款利率低15%的優惠,顯著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銀行開通了綠色審批通道,從企業提交完整資料到500萬元資金最終到位,僅用了5個工作日,高效滿足了企業搶抓市場機遇、及時采購設備的迫切需求。
金融活水的精準注入,迅速轉化為企業發展的澎湃動力。新生產線的引入,使銘圳紡織的研發效率提升了40%,年產能預計將大幅增長60%。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產能的擴大,直接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,成功推動企業與3家國際知名品牌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,2025年的訂單規模有望突破1.5億元。企業的發展也惠及地方,新增了20個就業崗位,并有效帶動了本地紡織產業鏈的協同升級,為達州市打造“西部紡織科技產業園”增添了重要砝碼。
對郵儲銀行而言,這不僅是一個成功的信貸案例,更是科技金融服務模式的成功探索。該行科創貸款余額因此實現顯著增長,深化了與政銀企三方合作,服務覆蓋的科創企業超過200家,在區域內打造了科技金融服務的示范樣板。
銘圳紡織的故事,是郵儲銀行達州市分行落實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特別是做好“科技金融”和“普惠金融”的生動縮影。它深刻啟示我們: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,關鍵在于金融理念和服務模式的創新。用“技術流”評價替代單一的“資金流”或“抵押物”思維,為輕資產的創新主體開辟了融資新通道;政銀企的緊密協同,搭建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,則能有效匯聚政策、資本和技術的力量,形成支持創新的良好生態。
郵儲銀行達州市分行負責人表示,服務實體經濟、支持科技創新是國有大行的責任擔當。未來,該行將持續優化“科創貸”等專屬產品和服務流程,不斷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,將更多金融活水精準引向像銘圳紡織這樣的創新“種子”企業,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、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堅實的郵儲力量。
從一項核心專利,到一條智能生產線;從一筆無需抵押的信用貸款,到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集群。在達州,郵儲銀行的“科創貸”正以其創新的金融邏輯,精準澆灌著科技創新的沃土。當金融的活水遇見創新的火花,一個更具活力、更富韌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,正在這里加速構建。金融支持實體經濟、服務科技創新的新篇章,正在巴蜀大地奮力書寫。
掃一掃手機查看